冠毒肺炎之下,谣言不断背后的3个社会心理因素
为何最近两天,一幕幕让人感觉莫名其妙的谣言此起彼伏?恐慌心理的累积、安全感的缺失是谣言此起彼伏的最主要的心理社会基础,冠毒肺炎疫情是谣言导火索。
昨天朋友圈与微博中,双黄连口服液抢购事件毫无疑问是人们断章取义之后的谣言(不排除别有用心的人(某个关联商家)在推波助澜),甚至稍后连童子尿能抗病毒的言传都出现了……让人哭笑不得,今天的心理沙盘日记分析一下谣言的社会心理因素。
出现这样一个全国性事件,是牵动亿万民众神经的事情,国家与人民都在经受巨大考验。各种谣言在此悄悄流传,有的甚至成为一阵狂风。这些谣言看似是冠毒肺炎疫情引起的,事实上,大灾大难常有谣言是一个常态现象。灾难本身只是一个催化剂或导火索,而谣言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才是它发生的根基。
早在号召肺炎疫情自我封闭少出门的早期,我在朋友圈发过“疾病有多大程度是疾病本身引起的?”(1月26日)。当时我的意思是,病毒是不是真那么可怕、能夺走人的性命还不一定,多数情况是对其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心理。现在看来,多数受感染者能够康复出院,被夺去生命的主要是年龄大、身体有基础病患的人。
目前恐怖气息比此前已经大大减轻,由国家专业医疗研究机构及社会资源的调集应对,多数人知道该怎么办了。但是谣言还在不断流传,相信后面还会有令人苦笑不得谣言发生。
记得本人亲历过的一次全国性谣言是2011年前后(具体时间不记得)出现全国性“抢盐”事件。那次好像是防止日本福岛核辐射(大体是这个事情,不确定)。但是事发地的日本就没有出现“抢盐”事件。为何日本没有出现,而离辐射地较远的我们国出现了?这是值得思考的现象。几乎所有的谣言都有三个因素:
1、恐慌心理的积累。疫情事件早期,对病毒结构及肺炎发病尚不清晰,信息披露及防护物资短缺,不同层面的人,普遍存在恐慌心理。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但是时至今日,离全国性号召居家不出已经过去8-10天时间下,恐慌心理是不是减轻了呢?我们只能说恐怖气息已经没有最初那样浓厚了,但是生活、工作乃至生命各方面的担忧与焦虑,并没有少多少,人的神经还是紧绷着——疫情地图不断刷屏与朋友圈信息主题就能看出端倪。恐慌的心理依然存在,并在逐渐累积,总会寻找出破口。于是谣言一来,迅速投入其中来做宣泄。不过我想说的是,这仅仅是疫情带给我们当下的状况:恐慌没有消除,不安全感依然存在。
即便是没有这个冠毒肺炎,各个层面的民众哪个不承受压力?我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可是工作生活压力、社会保障措施依然没有带来普遍高的幸福感——焦虑担忧的基础依然存在。对安全感的追求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一个需求,感受到环境不安全,或对未来预期不确定,就会焦虑,就存在担忧。这或许是遇到重大事件时,在信息尚不确定下,多数人的心态:先不管它是不是真的,宁愿先相信谣言。
2、信任感不牢靠甚至依然缺失。有些口罩商家在最初囤积居奇、投机倒把,不同动机与身份的“官媒”、“专家”发言,让本来就缺少辨别力的民众不知所云。在信息传递或获取过程中,没有信任,基本上就是鸡同鸭讲。信任感也是一种安全感,是一切稳定行为的心理基础。一旦丧失这种基本的信任,个体就会陷入焦虑,其行为就表现出应激性反应。在面临信息选择的时候,哪种信息对自己有利、最便利,就选哪种。这样谣言就有了又一个社会基础。
相对2010年前后,最近几年社会各个层面的信任感普遍要好多了,这个我们不能否认。不过,在肺炎疫情下,某些地方政府或官方机构的所作所为真的让普通人大失所望,甚至恨之入骨。原本对国家权威的信任也因此受影响。所以大家针对疫情严重地区的捐款捐物宁愿用另一种方式与渠道。说这个目的是,官方权威有时候我们即便知道了,也会打个折扣:是不是又是骗人呢?这说明,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信任感,在这次疫情考验下存在很大风险。
虽然我们总在说,“不信谣、不传谣”,可是当谣言过来时,多数人将这句口号早就抛到脑后了。
3、从众心理。羊群效应或盲从现象本来就是人的一大特点,没有人能脱离。在大灾大难面前,本性就更容易排在理性前面。在信息相对模糊和模棱两可环境中,由于害怕(担忧或焦虑)而使理性判断力下降,不经大脑分析而最先呈现在眼前的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成为最安全的选择策略,这使得谣言得以大行其道原因。这个心理因素,不限这次肺炎疫情,一样出现在所有的谣言流行之中,在此不做进一步分析。
上面3个因素是谣言得以流行甚至此起彼伏的主要社会心理因素,而以前两者为最。
无论怎样,面对这次全国性疫情事件,绝大多数人是理解国家、支持并体谅医务工作者的,特别是总体官方信息披露比以前更加稳健、及时,所以即便是有谣言,也能很快止住它、消灭掉。终止谣言除了消弭引起谣言的源头,还要考虑谣言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我们不能在跟疫情作战的时候让谣言得逞。

上一篇:根据2020年心理设备市场动向调整3D心理沙盘工作http://www.xinlisp.cn/20200201737.html